在巴西東北部的巴伊亞州,Orte Energy的巨型風力機組群正以每分鐘12轉的節奏切割著大西洋信風,單日發電量足以點亮20萬戶家庭。這家成立于2017年的清潔能源企業,如今以18.3%的市場占有率領跑巴西分散式風電領域。但比其裝機容量更引人注目的,是其通過品牌視覺系統重新定義的可再生能源敘事——當大多數能源企業還在使用風力渦輪機的簡化圖形時,Orte用一套充滿未來感的視覺語言,將"風的哲學"轉化為可感知的文明符號。
命名中的生態密碼學?
品牌命名團隊耗時9個月完成的"Orte"一詞,堪稱能源命名的現象級案例。語言學顧問瑪麗安娜·科斯塔揭示:"這個生造詞在葡萄牙語使用者中能觸發雙重潛意識聯想——前兩個字母'Or'讓人自然聯想到'origin'(起源),而'te'在拉丁語系中常作為'你'的賓格后綴,形成'你的起源'的隱喻結構。"更精妙的是,當該詞被西語使用者閱讀時,"Orte"會與"Orbe"(球體)產生語音通感,完美契合品牌"地球守護者"的定位。這種跨文化語義設計,使品牌在拉美多元語言環境中建立統一的認知錨點。
vi企業標志設計系統:讓風能可見的視覺工程?
Orte的視覺革命始于對傳統能源藍的顛覆。其主色系"活性能量漸變"由Pantone色彩研究所量身定制:起始端的#8ECAE0代表大西洋上空未開發的風能,中段的#4DAA57象征能量轉化過程,末端的#FFD700則對應電能輸出的黃金價值。這種跨越340°色相環的漸變,在高速移動時(如車輛涂裝)會產生0.3秒的視覺暫留效應,模擬出風力渦輪機的動態旋轉。
標志設計的突破性在于對字母的解構哲學。R與T的連接處被設計成流體力學曲面,其曲率半徑(7.62mm)精確對應2MW風機葉片的氣動最優參數。負空間處理暗藏玄機:在特定角度下,字母間隙會顯現出亞馬遜流域的簡化等高線圖。這個獲得2023年戛納設計金獅獎的標識,如今被鐫刻在30米高的風機塔筒上,成為地表最大的品牌藝術裝置。
觸覺時代的能源傳達?
Orte的物料系統開創了能源行業的感官革命。商務套裝采用回收渦輪葉片制成的碳纖維外盒,表面肌理復刻了風機運行時0.06mm振幅的振動波形。紙質品則嵌入風電場的次聲波頻段信息,當手指劃過特制觸感油墨時,指尖能感知到20Hz以下的低頻振動——這正是風電場的"呼吸節奏"。
在數字交互領域,品牌官網的粒子引擎實時渲染著巴西全境的風速數據。用戶每點擊一次"能源轉化"按鈕,就會有278個動態粒子(對應1kWh的電子數量)從虛擬風場流向城市模型。這種將物理法則轉化為視覺敘事的嘗試,使普通用戶得以理解每秒15米風速如何變成手機充電的涓滴能量。
巴西新能源企業vi設計描述
在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改造項目中,Orte的視覺系統展現出驚人的社會融入力。藝術家將風機葉片截面轉化為社區壁畫的基本模塊,六邊形單元內填充著當地孩童繪制的能量圖騰——跳舞的輸電線、微笑的云朵、手拉手的光子。這些裝置在颶風季來臨時會發出56分貝的諧頻蜂鳴,成為獨特的自然災害預警系統。
更富前瞻性的是其"能源紋身"計劃。原住民工匠用植物染料在皮膚上繪制微型風機圖騰,圖案中的半導體結構會在體溫達到36.5℃時顯影,暗示人體本身就是能量載體。這種將清潔能源信仰刻入身體記憶的嘗試,正在亞馬遜流域形成新的文化范式。
能源美學的范式革命?
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能源美學實驗室將Orte案例定義為"第三次能源視覺革命":第一次是19世紀蒸汽機的鑄鐵美學,第二次是原子時代的放射符號,如今Orte則開創了"生態原生主義"。"他們的設計不是在描述能源,而是讓能源本身成為溝通媒介。"實驗室主任薩拉·陳指出。這種轉變反映在用戶數據上:使用Orte視覺系統的社區項目,居民光伏板安裝意愿提升240%,風電接納度比行業基準值高出178%。
在塞阿拉州的荒漠上,Orte的200米高測風塔正以每秒1.2億個數據點的精度捕捉風的語言。而在數字世界,那個旋轉的RT符號已成為TikTok上#EnergiaLimpa話題的標志性icon,累計產生42億次觀看。這或許揭示著能源革命的深層真相:當清潔技術遇見極致美學,颶風般的設計力終將吹散人類對化石能源的最后眷戀——因為真正的未來能源,本就應該美得讓人移不開眼睛。
風能公司vi企業標志設計-Marsi Brand
項目類型:巴西新能源企業vi設計描述
項目狀態:已發布
代理機構/創意國家:巴西
機構/創意城市:瓦拉達雷斯州長
市場區域:南美
項目交付成果:品牌標識
行業: 能源
關鍵詞:新能源VI、視覺識別、品牌標識、品牌戰略
總監微信
復制成功
業務咨詢 何先生
業務咨詢 何先生
搜索感興趣的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