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許多品牌建設項目中,客戶往往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“LOGO長什么樣子”。但對我們品牌設計公司而言,真正的標志設計,絕不會直接從草圖開始,而是從一系列周密的“非設計”工作展開。一個成功的標志背后,隱藏的是邏輯嚴密的戰略推演、市場研判、文化分析與價值提煉。
所以,在你說“我想做一個Logo”之前,不妨先想清楚下面這些問題。這些準備工作,才是真正決定標志設計成敗的起點。
一、厘清品牌定位:你是誰?你要對誰說話?
標志不是藝術創作,而是品牌溝通的開場白。因此,設計開始前,必須精準地回答一個核心問題——“品牌是誰”。
我們習慣用五個維度去厘清品牌身份:
1. 品類角色(你在哪個行業/賽道?是品類開創者還是挑戰者?)
2. 目標受眾(你面向的是誰?他們的生活方式、消費習慣、審美偏好是什么?)
3. 差異價值(你和競品比,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里?)
4. 品牌性格(如果把品牌當成一個人,TA的性格是冷靜?熱情?權威?溫柔?)
5. 核心承諾(你對消費者最想傳達的價值承諾是什么?)
比如,一個為新中產打造“居家健身器材”的品牌,它的身份邏輯會和“為企業級客戶提供AI計算方案”的科技品牌完全不同。前者更關注用戶生活方式,后者則講求技術可信度與專業范式。這種差異,決定了標志的語言系統應完全不同。
所以,沒有明確定位的品牌,是無法設計出真正匹配的標志的。設計在前、定位在后的做法,只會讓品牌陷入“好看但無用”的虛假美學陷阱。
二、研究市場與競品:別讓你設計的LOGO變成“撞衫現場”
標志設計的另一個誤區,是在“自我風格”里閉門造車,而忽略了行業環境與競品格局。
設計前的市場掃描,必須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:
? 本行業/賽道的標志設計風格是否有某種“視覺慣性”?是扁平化?科技藍?字母標?擬物風?
? 你的直接競品用的是哪些圖形語言?有沒有可以避開的“雷區”?
? 有哪些品牌已經在用戶心智中占據了某種“符號記憶”?我們如何形成區隔?
舉個例子,如果你是做咖啡品牌的,在滿大街“棕+綠+圓形圖章+手繪風”的競品中,你還堅持走這條路,幾乎是主動放棄了品牌差異化表達的機會。而一個好的標志設計,往往是在尊重行業邏輯的基礎上,形成“合理的突圍”。
因此,在開始設計前,我們往往會繪制“競品視覺地圖”,通過色彩、圖形結構、字體風格等維度進行梳理,幫助客戶理解自己要從哪個方向“跳出來”,又不能跳得太遠。
三、挖掘品牌文化:從符號到語言的內在邏輯
一個標志,之所以有力量,不是因為它“畫得多精致”,而是它能承載品牌精神。要做到這一點,設計必須基于品牌文化的深度提煉。
品牌文化,不是說辭,而是一種價值觀、故事性與象征意義的融合。而這些,往往可以從以下幾處尋找線索:
? 品牌的起源故事與命名語境(名字為何叫這個?是否有歷史或寓意?)
? 創始人/團隊的精神理念(他們的出發點、追求、信念,是否能轉譯為圖形?)
? 目標用戶所認同的情感或文化母題(比如“陪伴感”“自由感”“未來感”“東方氣質”等)
我們曾為一家做寵物食品的公司設計標志,它的產品原料極其天然,創始人非常愛狗,對“陪
伴”概念特別重視。于是,我們不去追求常規的骨頭、爪子元素,而是提煉“尾巴輕搖”的弧線形態,配合有節奏的點狀圖形,來傳達“等待你回家”的場景記憶。這樣的設計不是憑空想象,而是從文化與情感中“生長”出來的。
四、定義應用場景:標志不是掛在墻上的藝術品
標志從來不是孤立存在,它必須“適應現實”。所以在設計前,我們一定要清楚:
? 這個標志會主要出現在哪里?是產品包裝?APP圖標?社交媒體頭像?戶外廣告?
? 它需要單色版本嗎?是否會經常出現在低清晰度、黑白或反色環境中?
? 是否有必須結合的文字信息?是中文、英文還是雙語?
很多品牌在一開始沒考慮這些,等應用時才發現:好看的LOGO一縮小就糊了,橫版太長無法做頭像,圖形與文字組合不靈活,導致傳播效率極低。
因此我們認為,設計從不是藝術層面的“高空作業”,而是從使用出發、從落地場景逆推的一種“使用型創作”。
五、心理準備:設計需要過程,不是第一稿決定命運
最后一項準備工作,不是關于品牌,而是關于客戶本身。
很多客戶以為“設計師想一想就能畫出來”,但真正的好標志,是在“策略—提煉—草圖—試錯—打磨”的循環中生長出來的。它是一個探索過程,而不是一個點擊“導出”的瞬間。
作為品牌設計公司,我們通常會和客戶建立以下共識:
? 第一次提出的草圖,不是最終稿,而是“方向建議”
? 標志設計需要經過“語義驗證”“場景測試”“用戶反饋”幾個環節調整
? 有時,找到對的方向比一次性畫出“完美稿”更重要
只有彼此都建立這種過程意識,才能真正讓標志設計成為品牌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,而不是倉促上線的快餐符號。
結語:標志設計不是起點,而是品牌戰略可視化的“第一刀”
我們始終堅持:設計是一種思考方式,而不是“畫圖手藝”。標志作為品牌視覺系統的核心部件,它的成功,依賴的是前期周密的準備、深刻的品牌理解與系統性的審美策略。
它不只是“看起來不錯”,而應該是“站得住腳、有邏輯、有情緒、有記憶點、可落地、可運營”的綜合成果。
所以,如果你正在思考你的品牌LOGO該怎么做,請先花時間,回答好那些“看不到的問題”。設計的力量,往往就在于那些“不被看到的準備”。
總監微信
復制成功
業務咨詢 何先生
業務咨詢 何先生
搜索感興趣的內容